本帖最后由 秋叶 于 2011-8-18 23:48 编辑
关于用新旧声韵写格律诗,谈谈我的看法,以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不当之处,请指正。
所谓“新声韵”即在诗句的平仄声运用时使用现代普通话四声区分平仄;用韵使用的是现代韵书。 所谓“旧声韵”即在诗句的平仄声运用时使用旧时的五声区分平仄,即保留古入声;用韵使用的是旧韵书。
先说“声”, 中国的汉字读声分平声和仄声,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四声,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 即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已经没有入声了。 而古汉语的入声可能在这四声中都有,如:‘失十使是’在普通话这四字是: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平平仄仄); 而在古汉语里是:入声,入声,上声,去声 (仄仄仄仄)。 古汉语的声分为:上平, 下平,上声,去声, 入声; 上平, 下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至于“韵”,唐朝以后比较普遍使用的韵书是“平水韵”,共106韵,而现代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书如“诗韵新编”等等把一些相近的邻韵都归在一个韵里了,有十八韵、再把一些更相近的邻韵通押,成十三个韵部,叫十三辙,使用起来就简单多了,这都是押韵诗歌创作需要的常识。
如上所述,在“声”方面,把入声作为仄声,包括出现在现代普通话中阴平, 阳平中的入声,如上面提到的‘失十’,都归入古汉语的仄声;在“韵”方面,使用古韵书用韵,如“平水韵”的叫“旧声韵”;反之用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划分平声和仄声和使用新韵书如“诗韵新编”的叫“新声韵”。
使用新旧声韵写格律诗的争论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坛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提倡以新声韵写格律诗的一方的理由是现代普通话汉语已经没有一些古代汉语的声和韵了, 何必还遵循旧声韵去写格律诗呢。 这听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不能一刀了事。
从使用旧声韵写格律诗的角度去看, 由于现代中国的一些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吴语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古入声的发音和韵的读音,这些声韵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用方言读以新声韵写的格律诗时会觉得其中有“拗”和出韵,加之有一些只有使用入声才能表达的声态和意境,用新声韵是无法达到的。 请看下面以前一位诗友可兄到点的分析:
“诗词中用入声,古代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觅觅”“戚戚”双声叠韵加上入声(读如mickmick、chickchick),正是:怎能将息?偏又欲说还休!诵来如闻哽咽之声。今人可举毛氏《满江红》:多少事,从来急(gup);天地转,光阴迫(bock)。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jick)。毛氏欲成就大业的雄心和来日无多的焦虑在这三言四言入声韵句式中尽露无遗。读来节奏盘屈迫促,如闻一代枭雄文革前夕蓄势之喘。若不用入声来读,是读不出这种效果来的。
上述亦不妨视为声律与内容相得益彰的例子。 北方话失去入声,未始不是一个遗憾。”
所以,如果都只可以用新声韵去写格律诗和词, 这样的作品以后就不可能再出现了。
因此在允许用新声韵写格律诗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允许有以旧声韵写格律诗的自由,这并不是单纯的“纯粹仿古”的问题, 这正如推广普通话的情况下也不能强求不能讲方言一样,从读近代一些文人,如鲁迅,郭沫若甚至毛氏的格律诗可以知道, 他们使用的都是旧声韵,直到现在,我所知道的不少网上的诗人也都使用旧声韵的,我以为这“双轨制”日后还会继续存在。
一管之见,供参考。
秋叶
200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