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6|回复: 0

霸氣何以如此暢銷?(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7 09: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霸氣何以如此暢銷?
──評7億票房的《讓子彈飛》

文/嚴行

From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267

姜文的子彈一射出去,就連同觀眾的情緒一起射飛。“霸氣”、“王者風範”、“震撼”、“雄性”、“硬漢”……在影評論壇上,濺起一片驚歎的聲浪。除了央視主播郭志堅幾句不著邊際的逆向批評之外,全都是一派亢備的尖叫。

而郭志堅的評論 “情節不合邏輯、拖遝冗長……極不舒服……非理性衝動”,被姜文輕鬆駁回:“這也是我對‘新聞聯播’的看法!” 更在影片之外,為其牛氣烘烘再度加碼。

沒錯,《讓子彈飛》(姜文導演兼主演),玩的就是霸氣!姜文要展示的,就是他不可一世的霸氣。觀眾感受的,也是這霸氣。霸氣,是《讓子彈飛》的核心,也是賣點。

那麼,揭開這“霸氣”,審視一下這霸氣底子裡的內涵,對解讀此片、認識傳統文化與當下的社會精神,是極有幫助的 。

在歷史上源遠流長

“勝者為王”,是中國文化的傳統觀念。煌煌“二十四史”,就是先後24代勝者的家史。誰是勝者,誰就擁有絕對話語權,誰就可以成為眾星拱月的核心,誰就可以宰割他人,為所欲為。

直白地說,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幾千年來上演的就是這樣相殺相吞的活劇。正如毛澤東所理解的:“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

如此文化思想,如同三聚氫胺奶粉必然會哺育出結石兒一樣,終將形成追求以霸道、霸氣為目標的社會共識,而這共識也與結石有同樣的性質──堅硬無比。

虎狼之秦,憑藉勝利可以書寫正統,以至於“天下”二字,成為連刺客都不能逾越的無形屏障(如電影《刺秦》所表現的)。李白感歎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古風五十九首之三》)就是說,霸氣讓秦王未戰先勝,亦令各國諸侯心駭膽寒。從逐鹿天下的軍閥到升鬥小民,無不前來歸順、膜拜。

如果說,劉邦“大丈夫當如是也”,代表了逐鹿天下者的心聲,那麼,阿Q的話:“要什麼就是什麼”,則代表了平頭百姓的民意。《讓子彈飛》把這一點表現得十分形象,張麻子要的是扳倒黃四郎,鵝城百姓要的是瓜分黃家的東西,而霸氣,在達到這一目的中必不可少。

深諳中國文化的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戰爭是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互相鬥爭的最高形式……軍事家憑著這個舞臺,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

由此可見,作為“最高形式”的“戰爭”,使用的是最低形式的武力。動武之前,必先攻心,以霸氣鎮住對方、壓倒對方。《讓子彈飛》中,黃四郎用長筒望遠鏡觀察張麻子後,第一句評語就是:“霸氣外露,該死!”二人尚未直面相對,黃四郎就先輸了,“霸氣”讓張麻子占了上風。而黃四郎輸掉的第二場,則是“殺人誅心”這4個字,前兩字代表了武力,後兩字代表了文攻,可謂中國戰略戰術的精萃總結。

霸氣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是源遠流長。在奠定中國文明之初的先秦時期,就有春秋戰國爭霸。2000多年來,這種情形從來沒有改變。即使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和輸入,也未能打破這一根深柢固的政治傳統與意識。

不僅如此,由於列強的刺激與日本侵略,反而進一步加強了“落後必然挨打”的意識,以致到了世界進入和平競爭的90年代以後,渴望崛起的國人仍然拿這話作論據。

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上的發展,稱霸意識更是迅速抬頭,網絡上充斥了牛氣烘烘的叫喊。那個連基本人權都不充分的“小我”,竟也被霸氣充滿,並在國族意識中膨脹。《讓子彈飛》的霸氣,正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極大地迎合了社會的普遍心理。

槍在手,跟我走?

正如有識之士所指出的:“槍桿子掌權是猴山原則”,“力量崇拜是一種驚世駭俗的意識形態。它不是暴力的‘象徵’,而是暴力的延伸。在‘槍桿子裡出政權’這種意識形態中,它不再僅僅是一種事實判斷,而同時就是價值判斷──政權就應該從槍桿裡面出來,也應該由槍桿來看守。”(任不寐《災變論》)

儘管二戰以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世界範圍的大戰已不可能,以政治原則統治國家成為共識,但在中國,“‘動物國家’的原始特徵仍然一成不變地保留著,它仍然是‘勝利者的統治’。” (任不寐《災變論》)

人與動物顯然有著本質差別,因此,猴山原則與政治統治應該大不相同。然而,在中國文化中,卻難以找到構建全新政治模式的思想資源。更進一步說,在世界上不可能找到這樣的資源,只有仰望屬天的賜予,才可能打破猴山原則,開闢出全然不同的新路。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寫到耶穌進耶路撒冷城的時候,這樣描述:“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馬太福音》21:5)

僅此一句,就分明劃出了天國與世界的巨大差異。在世界上,霸氣才能稱王,稱王必有霸氣。正如電影裡所說的“劉邦後來幹嘛去了?當皇帝去了。”當皇帝,稱霸天下,這是世界之王的終極追求。而真正的上帝來到人間,道成肉身,與人同行,卻完全是另一番樣式:沒有儀仗,沒有僕從,沒有車駕,甚至連一匹襯托威風的駿馬都沒有,他只騎著一頭小驢,何等寒傖!

聖經甚至形容耶穌為“溫柔”。相信翻遍中國二十四史,絕不會找到任何一處用“溫柔”形容任何君王。溫柔與帝王,在中國文化中是根本不搭界的,以溫柔來描述王者,簡直是滑稽。

然而,真正的王,耶穌基督,正是這樣一個全無霸氣的王。舊約《撒迦利亞書》,預言耶穌基督的來到是這樣說:“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亞書》9:9)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以賽亞書》42:3)

在聖經中我們看到,主耶穌作為真正的王,絕無威風赫赫的逼人氣焰,而是“謙謙和和”、“溫柔”。他來到世界,不是為了為自己謀求寶座和榮華富貴、一言九鼎,而是要“將公理傳給外邦”,將拯救帶給世人。

他決不像《讓子彈飛》中那樣擂鼓舞蹈、舉槍高呼:“槍在手,跟我走!”而是“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他也決不像張麻子那樣,為了達到勝利的目的,隨意殺掉本無大罪惡的黃四郎替身,而是“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耶穌基督,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他所做的是“憑真實將公理傳開”。

權力表達的是饒恕

真理與霸氣無關,真正的王者與霸氣無關。然而,這樣的觀念,尚遠在中國文化的理解之外。

我想到另一部電影《辛德勒名單》。濫殺猶太人的党衛軍軍官阿蒙,與德國企業家辛德勒有這樣一段對話:

阿蒙:他們懼怕,是因為我們掌控了他們的生殺大權。
辛德勒:他們懼怕,是因為毫無節制的亂殺人。如果一個人犯了重罪而遭到懲罰,那是他罪有應得。如果我們處死他,那是令人開心的。又如果我們親手殺了他,那更是大快人心。但是那並不是權力。那是制裁,跟權力完全是兩回事。所謂的權力,是當我們有絕對的理由去殺,但我們卻不這麼做。
阿蒙:你認為那才是權力?
辛德勒:那是帝王的風範。一個人犯了偷竊的罪。他被帶到帝王的面前,他撲倒在地,乞求帝王饒他一命,他知道他的小命不保。結果帝王饒恕了他,饒恕了一個微不足道的人。
阿蒙:我看你是醉了。
辛德勒:那才是權力,阿蒙。那才是權力。真正的王者……慈愛者。

《辛德勒名單》傳遞的這種觀念,對中國文化是一種挑戰。權力不僅與霸氣不沾邊,甚至遠離懲罰。權力表達的是饒恕,是慈愛。這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與中國傳統觀念完全相對立的。直到今天,中國的現實依然是:搶來權力,買來權力,騙來權力,然後用權力打造自己的八面威風,並贏得自己的利益與聲望。在中國,“王者氣象”一詞,多麼引人神往啊!

不如叫“讓霸氣飛揚”

《讓子彈飛》這個片名,不如“讓霸氣飛揚”更為準確。表達霸氣、謳歌霸氣、販賣霸氣、禮贊霸氣、發霸氣之財,不正是這部影片的文化意義和市場意義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盛世”的歡呼聲,伴著奧運、世博會帶來的激動,也伴著污染、腐敗、災難帶來的不安,霸氣像一副有致幻作用的興奮劑,讓人忘乎所以、亢奮一時。

這一點,正如經濟危機的30年代,好萊塢偏偏盛產恐怖片、災難片,而美國都市偏偏競相建造高大的標誌性建築一樣,它所表達的是這樣的道理:愈在前途無望時,霸氣愈加暢銷。也正是由於同樣的原因,《讓子彈飛》一片,在國內華人與海外華人中,引起的是完全相反的反應。面對同一部影片,國內的叫好與海外的批評,截然不同。

畢竟是21世紀了,霸氣,除了“窩裡霸”,還能有別的什麼?《讓子彈飛》不僅不能提供新的價值觀,也不能向世界輸出所謂有進步意義的中國文化,它只是給當下中國人提供的一個樂子,如同魯迅小說《離婚》中,七大人手中一直把玩的屁塞。

《讓子彈飛》一片真正耐人尋味的,倒是它片頭和結尾的場面,一輛代表現代社會的火車,卻由一群代表傳統社會的馬匹拉著在鐵軌上奔跑。現代與傳統,如此充滿諷刺性地“接軌”。站在“後現代社會”的21世紀,看“傳統”如此帶領“現代”,不禁莞爾。

還好,這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不霸氣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瓢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哀婉的歌聲,仿佛在為霸氣送終。

作者來自中國。目前在多倫多從事文化研究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加国新天地论坛

GMT-4, 2025-4-6 19:46 , Processed in 0.0324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