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7|回复: 2

不觉得需要信仰(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0 08: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摘自《中信》之<观点与角度>栏目
  作者 张宇理

  问:
    一向对「信仰」的事不上心,最近却被我最亲近的两个人──我妻我女──逼著陪她们去教会。我对基督教没有反感;坦白说,如果一定要选择一种宗教,我宁取基督教而舍佛教,因前者没有后者那么多的迷信现象。不过实话实说,我不觉得需要信仰。我自小读书顺利,虽生在小康之家,然而双亲早为我们准备教育费。大学毕业后,不但即时找到工作,而且连得四「子」──妻子、车子、房子、孩子。这么多年来,我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事业一帆风顺,上司欣赏,同事融洽,妻贤子孝。我做人没有野心,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居乐业;也不会大男人主义,不单没对妻子不忠,反以协助家务为乐事;教导子女是不作坏事、不要损人利己、要回馈社会,念书也不用名列前茅,只要尽心,能升班便可。因此我没有向上爬的心态,工作、家居都顺顺稳稳;闲时看看书,种种花,和朋友聊聊天,出海钓钓鱼,每年和家人出外渡假,乐也悠悠。

  一年前,女儿结识了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于是一下子我家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涛。初时我以为她不过交交朋友,上上教堂,也算健康社交活动,那知她越来越迷,真的相信自己有罪,需要拯救,耶稣就是救主,为世人钉死,从死里复活等,还说服我妻子也跟她看圣经。现在她两人都受了洗礼成了基督徒,不断的向我传教。在她们软语轻求下,我间中也跟她们上上教会;但我仍不觉得有信耶稣的需要。感谢上天的心我倒是素有的,但我认为不需信耶稣后也有平安喜乐,我一早已活在平安喜乐中;我常常觉得我的生活就是人间天堂,一生无憾,夫复何求?


  答:

你真是个幸福的人,上帝和父母给予你很多。难能可贵的是你又有知足感恩的心;「知足者,常乐也」,所以你快乐,也非无因。

  但你知道为什么「知足」,就能「常乐」吗?我国古人从生活里,体验这个道理,却只有《圣经》,给我们说明个中因由。圣经说:「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8)原来,喜乐、凡事谢恩──即凡事知足,看光明的一面,是创造者对受造的我们「所定的旨意」。换个说法,是造物者如此设计。所以,当我们照着他的心意,凡事喜乐、知足谢恩,就是配合天意,就有福气,就能快乐,身体健康也好些。掌握这个窍诀,非基督徒知足,也能快乐;违反这个匠心设计,不满足,信了耶稣也一样不快乐。



感恩图报

  不过,我不明白,你既有「感谢上天的心」,为什么却没想到要认识这厚赐予你的「上天」呢?这岂不有悖于人情道理吗?常言「感恩图报」、「结草衔环」,是一种美丽的情操──让世上多一点善美、多一点爱心交流、多一点付出,而不是单单领受。当然我也留意你说教孩子回馈社会,这也是一种报恩的善美;可是,对那锺爱你、养育你的父母和上天,难道你没一点情分吗?不可能罢?当然不可能。因此,许多人说他们孝顺父母,恋爱孕育他们的河山大地。但对「上天」呢?上苍杳冥,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著,何能感恩图报?更何能建立交情?

  可是,如果「上天」愿意纡尊降贵,愿与我们建立交情呢?

  甚至,他爱我们,珍惜我们,已为我们作了重大牺牲,在我们无知无觉,不知大祸将至时,已为我们担当了灾祸刑罚呢?我们还拒绝他吗?拒绝他还能合情理吗?



上天是谁?

  究竟「上天」是谁?他怎样肯纡尊降贵,与我们建立交情?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创造宇宙天地万物。他创造人类,从一本造出万族。他是我们天上的父。我们生活、存留,都在乎他。他看顾天上的飞鸟、野地的花朵,他更珍惜人类。他使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世上许多恶人,他没立刻惩罚,因为他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可惜人自始至今,从没了解过上帝,一直以小人之心,度上帝的善意,猜疑他,不信任他,因此离开他祝福的永生道路,自寻死路,引来灾祸绵绵、人生以死终场。

  上帝爱世人,于心不忍,要救赎人类,差遣独生爱子基督耶稣降世成人,向世人宣示回归上帝的路。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十四6)耶稣在世上,以恩以义(关怀人、助人、行神迹医治病人、言行品格高洁、言语有高度智慧),表明天父的慈爱和圣洁。从来没有人认识上帝,只有耶稣基督将他表明出来。然而世人果真「名不虚传」──是名符其实的罪人,竟把神子钉死在十字架上,自证有罪无知。不过上帝有大能,神子死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世人的罪孽和刑罚,叫凡信他的可以得永生。并且,他既是神子,死亡留不住他,他战胜死亡,复活了,,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你还缺少一件

  耶稣在世时,曾有这样的一件事:他在一个村子里遇见十个麻疯病人,远远的站着,高声求他:「耶稣,夫子,可怜我们罢。」耶稣看见,就对他们说:「你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他们去的时候,发觉病好了。可是回头感恩的,只有一人。耶稣对那一个人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么?那九个在哪里呢?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神。」就对那人说:「起来走罢,你的信救了你了。」(路加福音十七11至19)为什么只有他一个的信救了他?那九个人不是也得了医治吗?可见他回头到主前感恩时,耶稣又额外给他另一种恩典,是其他九个得不著的。

  上帝有丰盛的恩惠。上天赐予人类的,不限于人间的十数子:妻子(夫子)、车子、房子、孩子、帽子(学位)、样子、银子、面子、身子、孙子…。这可见、可触摸的一切,人死时,一件都带不走。一切都只是借来暂用;借期是长是短,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控制。

  你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人所想要的,你样样都借齐全了;并且你满足,不因为所有的一切,不真属于自己、不永远拥有,而愁烦,而耿耿于怀。

  然而针没两头利,不管你上心不上心、有知无知,人间一切总有多少遗憾;人的长处往往也就是他的短处;反之,短处用得其所,也是长处。那么你的缺欠在哪里呢?就在于你太满足,以致摆在你眼前,虽然还有更真实、更善美、更高尚的永生福乐,你也不想要了,因为你已满足了,别无所求了,你甚至也懒得知道。

  试想一下,人能步行,岂不应该满足吗?当然应该满足。岂不知道,对一些人而言,连步行也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吗?然而,倘若所有步行的人,都满足到无所求、无所进取的地步,不再思量速度,以至于跨越关山,横渡汪洋的问题,人还会发明汽车、轮船和飞机吗?人类最大的问题,不是不满足,而是该满足的地方不知足,未完满的地方,却又不知尚可怎样改进。

  谁能说自己已经完美呢?谁能说人生已经圆满呢?我们只是存著感恩、知足、快乐、平和,友爱众人的心,朝着真、善、美迈进──前进而不具杀伤力,不与人争斗,不损人利己。

  没有自私野心,人也可以进步。我们狭窄,上帝无限。不要为上帝的真、善、美画圈自封。上帝是爱,是美善的无限源头。人类一直错以为,只有坏、只有野心家,才有进取余地,才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而所谓真、美、善,就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动弹不得。于是乎人类一直陷在死胡同里,对真、美、善缺乏想像力──不知如何行善,不知如何出奇制胜罪恶;反之,对于罪恶,却想像力极丰富,创意甚多,千奇百怪;于是乎罪恶和荒诞邪说,日新月异,五花百门,无奇不有。而善给人的联想,则只是一个「闷」字──没有生气,没有创意。

  事实并不应这样,「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雅各书一17)上帝的恩典各式各样,大自然受造物的多姿采可以佐证。上帝使我们「脚下的地步宽阔」,上帝的「智慧在宽阔处发声」──我们并不是无路可走。(诗篇十八19,36,卅一8;箴言一20)上帝是丰富的,他还有许多恩典──只要我们不以得著暂时、次等的为满足。他还等着,要给你头等的、永远的、真实的、没有人能夺去的。



不觉需要

  你说你不需要,不觉得有需要,不在乎多一点恩惠。可是,朋友,不要被感觉牵著鼻子走,不要让感觉领导理智,更别让感觉领导我们的人生。靠感觉领路,后知后觉。人的感觉往往落后现实多年,「养子方知父母心」,「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的感觉迟钝,时间却不留人,到我们有感觉,要做一点什么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错过」了,我们「悔之已晚」,「悔不当初」。人的感觉,需要时间成长,需有经历琢磨,还需自己灵明,有慧心,心窍开通;有些人一生心窍不开,年纪老了,不过白活,终生对某些事不能领悟,没「感觉」,不知追悔──却并不代表没有错过什么。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年少得志,早负盛名,夫妻恩爱,家庭美满幸福。到了五十岁,忽然发现,他所有的一切:财富、爱情、子女、才华、创作事业、成就、名望、地位、健康、生命……到头来将一切成空,虚空的虚空,在终局等着他,和他家人的,只有衰老、疾病、死亡。这才是每一个人一生真实的写照。他不知道人活著到底是为了什么。世间的一切称心如意,不过好像死前的滴蜜,让人维持生命,感觉甜蜜,如此而已,不能替人解决死亡。他强烈的感觉需要宗教。

  我看后很觉奇怪,怎么他要到五十岁才忽然醒觉?好个聪明、才华出众的天才!竟要到五十岁才忽然发觉人必须空手离世──不是一向如此吗?自有人类以来,几曾有人例外过?但聪明如托尔斯泰,竟要到五十岁才忽然发现──可能更多人到死尚且不知不觉!如此看来,人岂不是后知后觉吗?如果托尔斯泰未满五十岁便去世,岂不是至死不悟吗?

  当然他有觉悟悟机会。可是,不是人人有这个机会。时间与生命,不停下来等待我们的「感觉」成熟。因此,不凭感觉用事,做一个明智的人,多用一点理智,认识自己,认识事实真相,认识上帝,接受他赐我们的头等福气,总于我人有益。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0 15: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感,还未觉得需要信仰。如果老时真的会像托尔斯泰一样突悟,那就跟随自己的心走,无悔。

心里其实信很多,但不愿流于形式——我主张自主修行。我不会吃斋念佛或去捐赠教堂,我宁肯资助周围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人于困苦。被骂蠢可以忽视,至于功德就更不需求啦。我想这世界若人人求自修,就不用担心世界有末日。

可能有时我的表达与信仰者的表达有冲突,请理解那是无意,因为我没学习规范。我追随着自己的信念。

点评

我的体会是,在耶稣基督里,人才能得到完全的自由释放,因为你知道了你的方向。 你可能想做西蒙娜·薇依.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的名言: “人民的鸦片不是宗教,而是革命。” 西蒙娜·薇依于1909年生于法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2-21 1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9: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女 发表于 2011-12-20 15:08
我同感,还未觉得需要信仰。如果老时真的会像托尔斯泰一样突悟,那就跟随自己的心走,无悔。

心里其实信很 ...

我的体会是,在耶稣基督里,人才能得到完全的自由释放,因为你知道了你的方向。
你可能想做西蒙娜·薇依.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的名言: “人民的鸦片不是宗教,而是革命。

西蒙娜·薇依于1909年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文化教养很高而且很富裕的犹太家庭,她的父亲贝尔纳医生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母亲薇依夫人也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女人,不仅聪慧机智,而且非常善良,乐与助人,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她同时代的也是同学的另一位杰出的女哲学家波伏瓦说,重要的是为人们找到生存的意义,薇依说:不,更要紧的是让所有人有饭吃。有意思的是与之相比,波伏娃的家庭条件差多了。

薇依曾师从法国哲学家阿兰,17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出色地通过了大学中学哲学教师的资格考试。1931年到1934年,她先后到外省的中学任教。为了对世上的苦难有切实的体验,1935年她到阿尔斯通、雷诺等工厂像真正的工人那样从事体力劳动。1940年到1943年,是薇依著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几年,1943年她因饥饿、重病死于伦敦郊区的修道院,她和工人、贫苦人一起劳动,革命,把每月工资的绝大部分都给了穷人,自己的吃穿住用连生存都难以为继的最低标准。

在西蒙娜·薇依短暂的34年的生命里,她留下了大量的笔记、手稿,尤其最后三年,在马赛、纽约、伦敦,她对以往的劳动、战斗、政治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进行了理论总结,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等等。天才的哲学家、基督神秘主义思想家等称谓对她来说其实多么苍白无力,她就是光,一道穿越黑暗的幽光。无论后人怎么评价她,只要站在她的文字前,只要触及到她的生命,没有人能够再无动于衷、正襟危坐,因为那光清晰地照见了内心的阴暗,让人汗颜,沉思,并有血重新流动,我们得以朝向真的完全的路。

早在1934年,25岁的西蒙娜·薇依在希特勒上台后深入分析德国形势,完成《关于自由与压迫之原因的思考》。在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里薇依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反思,她认为马克思提出的革命目标——发展生产力是人类解放自然而然地实现,而实际上,技术与劳动组织的进步既不能使生产不断增长,也不能削减人的力量。薇依指出,在反压迫的斗争中,被压迫的反抗若没有同时被粉碎,就只能导致压迫集团的更换和压迫形式的变化。革命本身有许多不足和弱点,革命是领袖、导师们的宗教,它只是把人的苦难作为理论来谈。薇依真是一针见血啊,这恐怕是为什么很多革命者后来反而陷入迷茫困惑,甚至感觉受骗的根源吧。不能否定领袖们的满腔热情,但那只是他们的宗教啊,这宗教里有人民,但人民的利益与其宗教的利益相冲突时,那肯定首先是自身的宗教。

人民的鸦片不是宗教,而是革命。”薇依直捣偶像崇拜的本质——无数冠以绝对标签的相对事物来到尘世,居于灵魂与上帝之间。只要人尚不愿成为一无所是去拥有一切,人就需要偶像。“偶像是穴洞中根本的必然”,社会的偶像,不管以保守面目还是以革命的面目出现,不管它是热爱现在的还是未来的国家,最终要窒息并取代真正的神话传统。

在劳苦大众一起生活和战斗的亲身体验中,薇依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用过于简单的方法设计斗争的图表,简单到机械地把人的一切复杂关系都归结于阶级斗争。为此,薇依尖锐地指出,任何社会形态,哪怕是最尽于完美的社会形态,都不能消除人的不幸,不幸不同于不义,所以革命不能代替人的赎救,而只能掩盖不幸,忽略和看轻人的不幸,这也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猛兽式的社会性的残忍。这样深刻的思考促使她从乌托邦式的理想革命转向爱的宗教,从而把爱的思考和不幸的沉思紧密相关。

“欧洲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薇依看到其间重要的因素——取消了宗教的问题——人应该永远直面的善恶之选择的问题。多少年来,人们运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一是“非宗教”的方法,即否认善恶对立,以“一切都平等”的原则把人与作为“定向努力”的人“本质本身”脱离开来,使人陷于烦乱。另一种办法是偶像崇拜,实际上是在对伪装成神明的社会现实的绝对崇拜的意义上讲的宗教方法。这种方法意在划定善与恶这两个对立面“无权进入”的围墙,使人产生这样的幻觉:可以在监护人的围墙之外免除任何伦理责任。这两种方法都使欧洲分崩离析,后者造成专制的恶果。薇依探寻的是这两种方法之外的思路:神秘主义。她的神秘主义不是个人体悟或某种炫耀之物,而是“超出善与恶对立的范围之外,而这是通过灵魂和绝对的善的统一实现的”。

正是深沉而深邃的思考和对不幸者、卑贱者的爱,薇依趋向基督,认为《圣经》里的文字,是为着认识和表达人世间的不幸,这才是称得上美的文字。薇依清晰地看到社会是相对物和恶最适合的领域。她也知道,在这方面,超自然的心灵的职责并在于狂热地拥戴党派,而是站在被压迫者和失败者的一边,始终努力重建平衡。薇依甚至认为,历史的发展更多地证实了蜕化法则,而不是孔多塞式的进步法则。换言之,社会影响既是养料也是毒药。作为养料,它为个人像人那样生活、并同上帝会合所必需的内部装备;作为毒药,它夺走人的自由并在人身上取代上帝的位置。她感到必须超越政治才能真正得以自救。怎样自救呢?爱,不是世俗的理解的爱,是怀有对绝对精神、神圣精神的执著的爱。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理智必须由爱指引。如若上帝即我们期待之中的真理,惟有心灵才可触通。于此,帕斯卡尔言之有理:真理根本不存在于无爱的人身上。

薇依对爱的理解是和生活实践紧紧相连的,她认为不幸就像一颗钉向灵魂深处的钉子,爱是灵魂追求的方向,当灵魂被钉子穿透,钉在宇宙中心时,它仍朝向上帝。这颗由神圣的爱创造的钉子穿过灵魂与上帝隔开的屏障,使灵魂超越时空,来到上帝面前。在薇依那里,基督的世俗性和神圣性神秘合一,上帝无处不在,是无限小的黑芥子,田野里的珍珠,面团里的面起子,食物中的盐……上帝通过不幸道成肉身把神圣置入世界。面对二战的欧洲,薇依揭示出集权主义的特征是既拒绝一切又妄图充当一切。而上帝面对恶把自己双手缚住,剥夺所有一切类似世间的权力和威望的东西,他要人们在他身上只有热爱。这和卡尔巴特的《信仰之门》异曲同工,而这些思想薇依不是受某人所启,她毕业后就自觉地远离了“上流社会的人群”,与她同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名流名人很多,而薇依与之没有任何联系。

有人以为薇依不过从马克思主义转向了基督而已,那真是一种极大的浅见。薇依早就预感到人类最重要的东西是精神,即知识和爱。她极高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让她超越常言的基督教,坚持了大公信仰的意义。她认为包含真理的思想存在不同的宗教经典、文学与科学著作中,真理遵循不同的途径显示在人们的精神中。比如希腊几何学和诗歌、中国的道教、埃及的俄赛里斯教,印度的佛经等,都融合了基督所包含的真理。薇依始终拒绝受洗,拒绝参加宗教圣事,置身教会之外,但她坚定的信仰和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对上帝的爱和苦行殉难的精神,让她成为基督神秘主义思想史上的代表性人物,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

可以说在具有崇尚形式、轻视信仰而又善待伪神偶像传统的无神地域,薇依用自己的生与死、血与肉铸成的信仰就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喊。并因着饱满的绝对不息的爱,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躁动无着的人群中达到了另一种实在,并且超越了摧毁人类至高价值的各种虚无主义和唯物主义。

薇依坚信,真正天才的创作要求高度的灵性,若不经过内心严格的净化,就无法做到完美的表达。有人认为薇依的苦行主义偏执不可取,甚至汉娜·阿伦特都这种看法。站在最高峰上会使人目眩头晕。但是,如果光线会燃烧,这并不成为熄灭它的理由。

难道薇依对我们的意义就是光的仰望和天才的惊叹吗?不,记住她这句话:“历尽了数月的黑夜,我蓦然醒悟,并且永远相信,不管什么人,即使天资等于零,只要他渴望真理并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就会进入这个天才所有的真理王国。”

from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7756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加国新天地论坛

GMT-4, 2024-9-18 20:17 , Processed in 0.0371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