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9|回复: 2

【小从之方言杂谈】洋津帮的上海话 (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6 15: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本世纪的一开始,中国就开始经历一场异乎寻常的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随后,迎来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开始有了一系列的变化。接着又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这一系列的革命之中,上海始终走在整个中国的前列。当年上海两个老大黄金荣和杜月笙俨然是现代民国片的常客,他们的大弟子蒋介石做到了民国的大总统。
  
而在这其中,上海人也经历了很多很多。从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人就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感受着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如果说,中国是从何处开始走向先进文明的,回答是唯一而又肯定:是上海。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交往,本民族语言往往会从别的民族语言词汇里借用一些外来语,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词汇,英语借鉴了不少法语,中文也借鉴了不少洋文。上海以前被称为“十里洋场”,洋人云集,因此上海话中的外来语也比较丰富,下面我来整理一下洋津帮的上海话。

在小晨光的上海老一辈嘴里,经常能听到“拉司卡”、“毕的生司”、“麦克麦克”这样的口语。“拉司卡”是英语last card的音译,原意为“最后一张牌”,但上海人只取其“最后”的意思,如说“拉司卡一块洋钿”、“只剩拉司卡一个人”等。

“毕的生司”是英语empty cents的音译,empty是“空”的意思,cent是“分币”,上海人用它来表达“身无分文”,如说“袋袋里毕的生司”。这个词也有人写作“瘪的生司”,“瘪”字比“毕”来得更为生动传神。街头骂人的“瘪三”应该也来源于此,不仅瘪,还排行老三,穷得够呛。

“麦克”来自于英语much,用来形容钱多,用于重叠式,如《金陵春梦》第一集第二十二回:“革命成功,我既不能大吃大喝,狂嫖滥赌,又不能麦克麦克,成为财主。”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外来语都带有洋津帮英语的痕迹,那么“麦克”这个词的发音则纯粹属于误读了。


以上这些历史悠久的外来语,如今在口语中已基本消失,不过偶尔还会出现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如程乃珊《银行家》:“餐厅前煞住,早有戴白手套的仆欧上来打招呼开车门。”这里的“仆欧”(英语boy)就是指旅馆、饭店里的男服务员。

下面再介绍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外来词汇作为收场。上海话“司伯灵锁”(英语spring)就是弹簧锁的意思;“扑落”(英语plug)就是插头的讲法;上海人说“水汀”(英语steam)或者“热水汀”是说暖气;“水门汀”(来自英语cement)是水泥或混凝土;“派克大衣”(英语parka)描写的是风雪大衣。上面这些老派的上海人都应该听说过的,上海小开家庭出来的说了好几十年,至今也不易改口。

还有一个读书人都知道的“派司”,来自于英语pass,意思比较多,可以当名词指证件(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他是资方代理人,别说选不上工会,连工会的红派司也领不到的。”)也可以当动词表示“通过考试”、桥牌的“不叫牌”、球类运动的“传球”等意思。在我上中学的时候,球场上就常能听到“派司弥”、“球派过来”之类的叫喊声。“派司弥”即“把球传给我”(“弥”即英语me,这个音译字是我杜撰的,因未见书证,权且以同音字代替),而“派司”被简缩成“派”,则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首创。这个“派”生命力还很强,如今的学生们照样还是这么说的。

就这么开一个头,其他的等版上的正宗上海人出来补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0 14: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小从来是上海人啊,我不喜欢上海话,象吵架

小时候还是小学时候,鼻子破了,而且是鼻梁,缝了5针,弄堂的大人说这个小姑娘完了,破face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 21: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婆只教了我一句上海话- 擦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加国新天地论坛

GMT-4, 2024-11-21 06:02 , Processed in 0.0332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