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2|回复: 7

孙中山是问题人物 - 百年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6 00: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陈破空

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近代中国(大清国)经历的主要大事,计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立宪运动,革命风潮等。

三方角逐,革命派胜出 太平天国以失败告终,却大伤清廷元气;洋务运动,技术上效法西方,文明上却抵制西方。这种体制内的改革开放,终以1894年的清日海战、清军大败为警示,而证明此路不通。慈禧太后死守既得利益,以宫廷政变扼杀戊戌变法,不意为社会革命奠基。狂热排外的义和团,以杀害外国传教士和攻打外国使馆的反文明行径,遭来八国联军的入侵,清廷再次被打掉国威。

此后,清廷、立宪派、革命派成为角逐中国未来的三大势力,三足鼎立。在国内外压力下,清廷被迫改革,曾派群臣出国考察宪政(群臣归国后,几乎众口一词地支持立宪);曾宣布预备立宪,预备期先定九年,后缩短为五年;曾设立资政院(中央)和谘议局(地方),议员经由选举产生(从士大夫阶层),可谓破天荒。 客观而言,清末朝廷的政治改革,做了很多(远多于今日中共),但与当时形势相比,仍做得不够,且动作太慢。尤其立宪,能拖就拖,一再错过佳期。拖至191158日才出笼的责任内阁,却是皇族内阁,令立宪派大失所望。这为日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合流,埋下伏笔。一拖再拖的结果,就是拖出了一个辛亥革命。

反观当时的革命派和改良派(即立宪派),为各自的目标,都十分尽心尽力,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非常有事业心,各自全力以赴,马不停蹄,颇有声势。立宪派办报、上书、公示立宪步骤,交通于体制内外,奔走于国内国际,更积极参加谘议局选举。革命派则不断制造起义、暴动、甚至暗杀;渗透满清新军,无孔不入,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立宪派与革命派,方向并无不同,都是要建立宪政中国。立宪派若要成功,需要清廷的配合,但清廷的拖延,使立宪派功亏一篑;革命派若要成功,只要社会土壤具备,只要民众大体支持。三方角力,革命派胜出。革命爆发,革命成功,或者说,阶段性成功。这便是辛亥革命。

这一史实,对今日中国,依然具有参考价值。对比清廷,今天的中共,毫无政改意愿,精神上的闭关锁国,更甚于清廷。中南海自恃一党独大,傲视天下,残民以惩;又自恃崛起,叫板文明世界,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按理,今日中国,比历史上的任何中国,都更具有革命的需要。只是,改良派不成气候,革命派也不成气候,各自力量薄弱,且一盘散沙,痛使中国变局难产,而僵局持久。

温和革命,可贵的和解精神 辛亥革命,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它是一场温和革命。立宪派与革命派捐弃前嫌,迅速携手,合力打造地方新政权;南北议和,避免了大规模内战;清廷以体面形式退位,国家实现和平转型。南北方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 第一条曰: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足见承国礼数。也同时印证,满清是外来政权,辛亥革命,使亡国长达二百六十七年的中国,终得复国。 温和的辛亥革命,与日后血腥的共产革命形成对照。苏共建政后,列宁亲自下令,残忍杀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并及全家老幼。中共上台后,大规模屠杀地主和资本家,随后,又大规模屠杀先前已经归顺的国民政府军政人员,以数百万计,包括众多抗日将领、辛亥革命元勋。共产革命的腥风血雨,把辛亥革命的和解精神冲刷殆尽。

孙革命有功,但不该拆台南北议和 作为革命元老的孙中山,早年积极鼓吹革命,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同盟会等,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对辛亥革命的早期奠基,功不可没。辛亥革命,由民变而兵变,即由四川保路运动而至武昌新军起义,孙完全不知情,正落魄于美国夏威夷。武昌首义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也并非孙的同盟会,而是另外两个革命团体,共进会与文学社。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半月后,19111225日,孙中山才由法国马赛回到中国上海。那时,革命已经成功,十五省已经独立(于清廷),南北议和进展顺利,南方各省达成共识:只要袁世凯(时任内阁总理大臣)促成清室退位,就由袁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也是立宪派,曾于1905年,在直隶总督任上,上书清廷,奏请实行立宪政体 而早在1211日,十七省代表汇集南京,筹组临时政府,计划在袁世凯正式接任大总统前,推举一位临时大总统。当时,黄兴与黎元洪各受拥戴,呼声最高,黄兴派略占上风。但以黄兴为正、黎元洪为副的推举结果,不为黎所接受(因在武昌时,黎为正,黄为副),已经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的黄兴,则谦让不受。各省代表于是决定虚位以待袁。但到了12月下旬,孙中山返国后,情势丕变。孙积极活动,各省代表又重新酝酿推举临时大总统,在黄、黎两派相持不下和黄的一再谦让之下 ,孙得以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孙就任后,即对南北和谈从中作梗,提出五条要约,包括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孙电邀南北方和谈代表伍廷芳和唐绍仪入宁面商,但遭拒绝。在南边,伍廷芳因不满孙反复修改要约,背离原先和谈宗旨,愤而辞职。在北边,袁世凯认为孙所提条件与已经达成的和谈协议不符,拒绝接受,并召回北方和谈代表唐绍仪。此在19121月间。 同月16日,北京东华门发生刺袁事件。同盟会京津分会放置炸弹,当场炸死袁的卫队长等十人,但袁世凯本人幸免于难。此事是否为孙中山所指使,历史存疑。

同期,即191212月间,孙频繁联络日本政、商两界,请求提供一千五百万元,以维持革命军,不至解散,并即可与袁中止和议。孙承诺,事成后,租借满洲于日本(孙卖国嫌疑,由此而来;类例还有更多,本文不赘述)。得此承诺,日方汉治萍公司提供孙五百万元;日方更为孙提供大批武器,包括:步枪一万二千枝,机关枪六挺,子弹二千万发,山炮六门,于17日由日本轮船秘密运抵南京 孙竭力拆台南北和谈,但却改变不了当时的大势所趋,南北主流力量,都一致坚持,只要清室退位,就由袁出任大总统。清室于212日正式退位后,孙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于310日,接任临时大总统;翌年1010日,经国会(国民党占多数)选举,正式出任大总统。 民国初立,孙不得志,硬要推倒重来 清室退位,民国诞生,举国上下,气象一新,各国纷纷承认中华民国。应该说,辛亥革命,大功告成。唯独孙中山,心下不服,随时准备滋事。19132月,多党制下,首届国会选举正常展开。由同盟会、共进会、统一共和党等联合组成的国民党,赢得国会大选,将由声望极高的国民党党魁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然而,赴任前夕,宋却于320日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历史上,袁世凯被指为刺宋主使(国共两党党史);但实际上,孙中山更可能是刺宋嫌疑。当时,从中央政府方面,孙获职中国铁路总公司总裁,属于靠边站的角色;从国民党方面,孙获职理事长,但被党内主流派架空。宋若出任总理,对袁并无威胁,孙却被边缘化(如果孙中山能为中国华盛顿,则何须计较?)。在此之前,孙、宋已决裂;面对如日中天的宋,孙深怀嫉恨。宋临死,留遗嘱给袁,托以国事;对孙则无片言只语,更绝无所托。

其实,孙一生精于暗杀谋划,曾组支那暗杀团;暗杀对象,包括各类政敌,而不论敌方、己方(如杨衢云、邓铿、陶成章,以及批评过孙的知名记者黄远庸等)。孙借口宋案,发檄讨袁,于同年7月,发动二次革命,被袁击败后,逃亡日本。实际上,从1911年底归国起,孙就一心倒袁自立,不达目的誓不休,而罔顾国家大局大势。孙想当大总统,依当时条件,大可循宪政之路、选举之路,惟须等待数年而已,何不为?原来,孙深知自己在党内已失人望、在国内已失人心,难以赢得选票,故铤而走险,假借二次革命旗号,硬要把现有格局推倒重来;由别人主导实现的共和不算数,只有自己主导实现的共和才算数;如此搅乱初生民国,图谋趁乱东山再起,天下为公乎?天下为私矣!

经宋遇刺、孙作乱,民国乱象初现。到1915年,在杨度、袁克定等复辟派的鼓捣下,袁世凯称帝(此为袁无可原宥的最大败笔),竟以为帝制符合中国国情,可以稳定中国。但,所谓君主立宪制,已经过时。蔡锷等地方都督,起兵讨袁,是为护国战争。在全国的反对声浪中,袁取消帝制,恢复共和。次年6月,袁气病身亡。强人一倒,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军阀混战。当初南北议和的大好局面,又变成南北对峙的刀枪并举。

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面临质疑 此后,孙中山再到广州起事,病急乱投医,最终把目光投向苏联,推行联俄容共政策。孙获得苏联援助,引进苏联顾问,不仅以列宁式政党模式,重建国民党,更将共产党引进国民党内,埋下中国巨祸。 辛亥革命是必须的,况且,辛亥革命是清廷拒绝或拖延政改的必然结果,孙中山长年推动革命,值得肯定。然而,过于强烈的权力欲和个人野心,往往导致某些革命者异化,沉迷于夺权手段,而扭曲了革命目的;或曰,目的与手段相颠倒,革命成了手段,夺权倒成了目的。一个革命的促进者,蜕化为革命的绊脚石;一个共和的鼓吹者,异化为共和的拦路虎。这便是孙中山的道路。 之前多年,笔者曾对孙中山赞誉有加,但在深入挖掘、研读和对比更多史料之后,渐渐发现,孙中山是问题人物。引用宋教仁的评说:像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孙逸仙已是落后于时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导革命运动。功成身退,本应是从政者的美德。中国没有华盛顿,袁世凯不是,孙中山也不是。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这一悲剧和教训,至今值得国人记取。

孙中山被国民党奉为国父,被共产党奉为先行者,概在于,国民党重起于广州,要推翻北洋政府,必奉孙中山(而非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的正宗;共产党感恩于孙的引纳,又要与国民党争夺大革命的正统,故而要打孙中山的旗帜 ,以对抗蒋介石。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作为国共两党继父的孙中山(国民党党父本为宋教仁,共产党党父本为陈独秀),就这样被国共两党抬上神坛,百年供奉。然而,那种先立论、再选择性收罗历史事实的写史手法,需要质疑。一元化的历史观,必让位于多元化的历史观。围绕孙中山的争议,可在相当程度上,正本清源,让后人以史为鉴。
(原载香港《开放》杂志,201111月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0: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向共和》最后一集被大陆中共CCTV删掉的孙中山演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2: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past6 于 2012-2-6 11:24 编辑

某些中国人对历史的解读再一次让我无语。孙中山到底在历史上是个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的历史公论居然现在起了争议。对那些有困惑的人,我建议他们打开清末民初的权力地图仔细读一读,看看真正的史书是谁写的。以1912年为界,之前,书写中国历史的慈禧,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满清权贵和封彊大臣们。之后,是以袁世凯的北洋帮和各省督抚们。穷中山先生一生,何时有过独柄朝纲或控地千里真正叱嚓风云的时候?对一个对中国历史其实并不负多大责任的精神领袖大加鞭挞,却放过真正的卖国贼和刽子手,难道中国人的历史真的学到屁眼里去了?中山先生绝对不是完人,就象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是完人一样。但既然是研究历史,就要往大处看。揪住中山先生在革命低潮期走投无路之下对国外势力的让步,却无视中山先生几十年为了国民的启蒙作出的重大贡献,100年后居然还要被人如此地质问。真正的祸害有水晶棺躺着供人观赏,供人崇拜。卖国失地的太后中堂们被‘历史学家’们描绘成智勇深沉的政治家。中山先生泉下有知,不知心冷几何!难道真的如某人所说,中国人,你不配我为你们牺牲。

点评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鼠目寸光的文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2-8 11:26
陈破空的文章犀利。过去多以反共为主。这是他少有的一篇反思国民党、孙中山的文章。 既然“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哪为什么不能听听弱者或者失败者的呼声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2-8 09:22
共产党垮台之后,孙中山先生所创建的中国国民党就可能会成为众望所归,这也许是许多反共人士所担心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2-6 1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2: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5past6 发表于 2012-2-6 11:23
某些中国人对历史的解读再一次让我无语。孙中山到底在历史上是个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的历史公论 ...

共产党垮台之后,孙中山先生所创建的中国国民党就可能会成为众望所归,这也许是许多反共人士所担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0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方阳 于 2012-2-8 08:27 编辑
5past6 发表于 2012-2-6 11:23
某些中国人对历史的解读再一次让我无语。孙中山到底在历史上是个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的历史公论 ...


陈破空的文章犀利。过去多以反共为主。这是他少有的一篇反思国民党、孙中山的文章。

既然“胜利者书写历史”,哪为什么不能听听“弱者或者失败者”的呼声呢?


面临质疑 此后,孙中山再到广州起事,病急乱投医,最终把目光投向苏联,推行联俄容共政策。孙获得苏联援助,引进苏联顾问,不仅以列宁式政党模式,重建国民党,更将共产党引进国民党内,埋下中国巨祸。 辛亥革命是必须的,况且,辛亥革命是清廷拒绝或拖延政改的必然结果,孙中山长年推动革命,值得肯定。然而,过于强烈的权力欲和个人野心,往往导致某些革命者异化,沉迷于夺权手段,而扭曲了革命目的;或曰,目的与手段相颠倒,革命成了手段,夺权倒成了目的。一个革命的促进者,蜕化为革命的绊脚石;一个共和的鼓吹者,异化为共和的拦路虎。这便是孙中山的道路。 之前多年,笔者曾对孙中山赞誉有加,但在深入挖掘、研读和对比更多史料之后,渐渐发现,孙中山是问题人物。引用宋教仁的评说:像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孙逸仙已是落后于时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导革命运动。功成身退,本应是从政者的美德。中国没有华盛顿,袁世凯不是,孙中山也不是。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这一悲剧和教训,至今值得国人记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1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5past6 发表于 2012-2-6 11:23
某些中国人对历史的解读再一次让我无语。孙中山到底在历史上是个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的历史公论 ...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鼠目寸光的文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12: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past6 于 2012-2-8 11:19 编辑

这篇文章看似罗列了很多历史事实,但我不得不指出,作者对文章立意和事实的联系上,缺乏逻辑的支持,缺乏对历史人物深入的了解,以致于产生了许多处主观上的歪曲。下举几例为证:

1。什么叫孙中山对南北和谈提出五条要约以从中作梗?有人真的看过五条件讲的是什么么?你们可以自己上网查查,大意是以南京作为共和之都,并要求新总统在临时约法的范围内行使职权。提出这些的理由完全是为了防范新瓶装旧酒,以新的袁氏专制取代清廷的专制。历史的进程早就说明,这样的条件是多么地有先见之明。

2。两次暗杀事件。第一次杀袁杀手当场被擒,被证明是北方革命党成员,跟同盟会属于松散的隶属关系。当年的审讯早就让真相水落石出了,即北方革命党不满和谈进程一波三折,认为袁氏无诚意以杀之,跟孙文无半毛钱的关系。说孙文暗杀宋教仁更是匪夷所思的指控。孙和宋有政见之分不假,但孙宋矛盾远小于孙袁矛盾更是历史事实。孙履行诺言不当国民党党魁,却动用小人手段去暗杀宋,后人的想象力也太罔顾当时的事实了。当时的调查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国务总理赵秉均,而其人居然在稍后无病暴死。我建议那些指控孙文谋杀的人先把袁世凯涉嫌杀人灭口这事情说说清楚吧。再看看袁氏其人,一惯为达目的不顾脸面,不择手段。在清朝为臣时,就先后投靠李鸿章,翁同和,荣禄,奕劻等人。为个人权力可以翻云覆雨,名为民国总统,可有一丝向往民主共和之心?

3。孙文的历史地位是自然行成的,他的威望是其多年的言行一致和崇高人格形成的。说孙中山是野心家,那他也是把野心一惯公之于众的野心家。他的失败可悲就可悲在不是他个人的失败,是中国人整体的失败。一直到一百年后,中国人在世上的形象仍然是‘不适合民主共和’的那一族人。那些指责孙的革命流血过多,完全可以由‘君主宪政’温和取代的人,其实讲得并不错。因为历史证明了,中国人确实是有异于世界其他各族。只不过孙文作为一个过早与世界接轨的‘先行者’,不幸生在了中国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12: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的大势所趋,南北主流力量,都一致坚持,只要清室退位,就由袁出任大总统。”

作者是凭什么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不用经过选举的过程,就已经知道谁应该当大总统?民意是可以这样强奸的吗?

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陈破空先生的一大败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加国新天地论坛

GMT-4, 2024-11-21 12:13 , Processed in 0.0353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