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6|回复: 2

满盘皆输的黑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6 09: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前,加拿大公司捷讯移动(RIMM)俨然是移动电话领域的天之骄子。多少重量级人物──社交名流、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硅谷的企业家们──无不手持着其研发的黑莓手机招摇过市。何等风光!

即使是最近的一年之前,黑莓手机仍然领先所有其他智能手机,在市场占有率方面雄踞榜首。然而,一年后的今天,他们已经失去大量的市场份额,其股票价格在过去5个月内更是跌了50%以上。 这是怎么回事?

捷讯移动诞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名叫滑铁卢的地方,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距离多伦多的距离一如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它的创始人迈克·拉扎里迪斯,毕业自当地的滑铁卢大学,获得了一个技术学科的学位(今天的滑铁卢大学,堪称加拿大的顶级计算机科学技术大学之一)。之后,也就是20年前,拉扎里迪斯在这里创办了捷讯。

他很快就找了一位加拿大籍的伙伴帮他跑业务方面的工作,此人名叫吉姆∙贝尔斯利。他们两人作为“联席CEO”,使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成为加拿大市值最高的公司。

然而,今天的捷讯正在重蹈奔迈(Palm)或诺基亚(NOK)的覆辙,面临被消费者抛弃的窘境。

局面何以恶化得这么快?捷讯大致走错了以下几步棋:

1. 他们对iPhone的到来置若罔闻,等他们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为时已晚。iPhone是在2007年1月进入市场的。据说拉扎里迪斯当时告诉他的员工,放心吧,没有人会购买iPhone的,因为人们不希望自己的手机上有一部个人电脑,他们只是想检查邮件。

2. 非核心业务(如冰球)的干扰使管理层对核心业务心不在焉。像许多加拿大人一样,吉姆∙贝尔斯利是一名狂热的冰球球迷和球员。从2006年开始,他先后努力尝试以2亿美元的代价收购4支不同的职业冰球队。他的这种努力,一直持续到2009年底。这段时间,也正是捷讯面对苹果公司的竞争优势开始滑坡之时。2006年迄今,捷讯的股票价格已经下滑了16%。而同期内,纳斯达克指数上扬了24%,而苹果更是劲飙358%。

3. 因循守旧,慢于创新。当贝尔斯利从他的冰球梦中醒来,当拉扎里迪斯终于发现用户对iPhone万般宠爱的时候,他们临时抱佛脚,在2010年4月匆匆地收购了QNX,为下一代黑莓手机开发新的操作系统。不幸的是,配置这一工作系统的黑莓手机最快也要到2012年底才能进入市场,而黑莓用户对目前版本的黑莓早已意兴阑珊,他们也许根本就没有耐心花一两年的时间等待新一代黑莓手机的到来。

4. 封闭式的企业文化,一切唯两位“联席CEO”之马首是瞻。十年前,我曾经任职一家软件公司,负责业务拓展。职责所在,我曾接触捷讯,寻求共建伙伴关系的商机。很快我就发现捷讯过分强调法律保护方面的繁文缛节,甚至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在首次坐下来谈合作以前,我不得不签署一份长达20页的保密协议。当时,捷讯正在跟一间叫NTP的公司打一场漫长而昂贵的官司,后者控告捷讯在多个专利方面侵权。也许这场官司影响到了公司的行事方式,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疑神疑鬼的行事方式实在是消极的、得不偿失的,尤其是当你面对激烈竞争不进则退的时候。

过去几个星期一些捷讯员工愤怒的信件曝光,其中的焦点就是对该公司“一切唯麦克、吉姆是从”的封闭式文化的鞭挞。苹果的乔布斯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但他至少广开言路,听取来自下级的意见,这种开明的态度与贝尔斯利和拉扎里迪斯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一样。

5. 小地方大人物的问题。与中国大多数城市相比,滑铁卢充其量只是一座小镇,只有20多万人口的它顶多是一座四线城市。然而,贝尔斯利和拉扎里迪斯却是这座城市家喻户晓的英雄。当他们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碰到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曾经在捷讯工作过,或有亲戚朋友在捷讯工作,或他们拥有一个依赖于捷讯成功的小生意(如小餐厅或干洗店) 。在这座城市里,在这些人面前,贝尔斯利和拉扎里迪斯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可以想象,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这两位捷讯的领头羊在过去的四年半中将很自然地沾沾自喜,坚信捷讯仍然是伟大的公司,不必过于忧虑苹果和谷歌(GOOG)的崛起。在这样的一座小城里,又有谁会自讨没趣,给两位本地英雄泼冷水、敲警钟呢?更有甚者,本地的加拿大媒体和金融分析师更是惯于报喜不报忧,认为捷讯有过辉煌的业绩,而今也一定能够力挽狂澜。当然这些报道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非客观之见。如果捷讯身在更具竞争性的地方,如硅谷,则他们仅仅是大池塘里的小鱼,或许就不会如此安于现状,毫无危机意识了。

6. 没有中国市场战略。每次我去中国大陆,很少看见一部黑莓手机──偶尔看到的几部黑莓也只是为香港的一些投资银行家所持有。相比之下,苹果电脑去年有10%的营业额来自中国,这个比例今年还有望继续加大。中国市场是苹果公司今后可持续发展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观捷讯,这方面的市场动作之少令人费解。。

2007年的摩托罗拉曾面临捷讯今天类似的窘境,其经历可以作为捷讯今天的一面镜子。摩托罗拉只有一条差强人意的产品线,公司并购大鳄卡尔·伊坎要求摩托罗拉分拆成两个公司,并请专业团队经营管理其手机业务。此后,摩托罗拉便大规模裁员,并确定了与谷歌Android系统合作的策略。然而,过去四年半以来,摩托罗拉的股票每况愈下。目前,摩托罗拉正酝酿着推出新款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但这些新产品能否挽救摩托罗拉于危难中,尚属一个未知数。

捷讯有救吗?我的答案是悲观的。从捷讯股东方面传来的一些酝酿中的救亡方案来看,不外乎分拆剥离部分业务、从外界遴选一位新的独立董事长、变更联席CEO的结构甚至替下目前两位联席CEO等等。问题是,捷讯已经病入膏肓,这些急救方案可能都已为时太晚。我认为,捷讯作为一家独立经营公司的日子可能已经屈指可数。


(本文作者埃里克·杰克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战略管理博士,智治基金创始人与管理董事。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他联系。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收藏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09: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前进才能生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7 01: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场如战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加国新天地论坛

GMT-4, 2024-11-24 13:18 , Processed in 0.0338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